蘋果偉大設計的背後:iPad 成功的三大原因
小弟最近又恢復為編輯了……不想要再繼續考古 。
這是篇文章將會綜合前幾篇小弟我提到的觀點,為各位做一個總結分析。說起來很諷刺,蘋果一直致力於強化使用者體驗的原因,真是因為自己曾害使用者被迫使用不剩良好的輸入介面 - 鍵盤。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,賈伯斯一直在與鍵盤這個錯誤的設計和舒適的使用體驗中交戰。
賈伯斯在不得已為使用者上了鍵盤這個枷鎖,而 iPad 的推出,也正是賈伯斯要準備解開這個枷鎖的第一步。iPad 的成功,除了象徵蘋果已經有能力解開這個枷鎖,更代表者世人也準備要迎接沒有這個枷鎖的年代。小弟我認為,iPad 會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三個。
符合閱讀概念的螢幕比例
iPad 第一個成功的主因,就是他採用了符合閱讀概念的螢幕比例,而非盲從他廠,採用自以為看電影很爽 16:9 寬螢幕。先前小弟就有提到,4:3 的螢幕才是符合閱讀、瀏覽概念的螢幕。平板電腦屬於一種閱讀瀏覽的媒介,若採用 16:9 的寬螢幕,對使用者來說未必是件好事。
而 4:3 的螢幕比例正好是能夠維持平板電腦鍵盤的最佳比例。經過比較後我們可以發現,4:3 螢幕的虛擬鍵盤較符合實體鍵盤的大小,而且也不會太佔螢幕空間,更不必因為鍵盤的枷鎖,犧牲掉使用者經驗。
最直覺的觸控操作
觸控的概念並不是蘋果提出的,但是蘋果卻提出了回歸人類本性的觸控概念。而這樣的設計更代表著賈伯斯的奮鬥,想要提出一個回歸人類本性且直覺的操作概念。事實上,人類就是會用手指指向他所想告訴別人的東西,換言之,去掉觸控筆的多點觸控,就是將人類的想法,搬入到操作概念中。
再來,iOS 裝置還有一個獨特的設計,為了搭配直覺的多點觸控,各 iOS 裝置的主頁都只擺放裝置內的應用程式,沒有其他干擾思緒的設計。這樣的設計可讓我們更直覺的操作裝置,反觀機器人系統,主頁很凌亂,既有小工具又有應用程式,雖然這樣做可以尺用者在同個頁面中瀏覽許多資訊,但是根本不能進行直覺性的操作。
豐富又強悍的第三方軟體
App Store 的成功,也象徵這蘋果 iOS 裝置的成功。蘋果的 iOS 裝置擁有為數眾多的第三方軟體支援,這要的特性滿足了消費者最重要的需求,你需要哪種功能,只要找出合適的軟體,下載安裝就可以擁有了。讓我們回想一下過去 GameBoy 的時代(爆年紀啦!),你想玩什麼遊戲,只需要插上合適的遊戲卡夾,就可以玩到我想要玩的遊戲才能進行玩樂。
其實科技產品有一個不變的定律,我習慣把它稱作二八法則,也就是十成的功能,實際上使用者大約只會用到其中的兩成。這更象徵著第三方軟體的重要性,哪家的產品背後有強大的軟體開發商在支持,誰就能夠成功。而 Mac App Store 的誕生也是因為這樣,看看那些 PC 廠商,在出廠時就塞給消費者一堆根本不會用到的軟體,根本就是讓使用者開機來刪除用的。
這雖然只是賈伯斯解開枷鎖的一小步,不過 iPad 早已成為人類的一大步。
留言
張貼留言